從STEM淺談教育複製

從STEM淺談教育複製

近年美國大學和政府共同推動的STEM學科,泛指的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此四大類的學科領域。根據目前的規定,凡屬STEM專業科目畢業的學生,可申請將原本僅12個月的Post-Completion OPT延長24個月,總共獲得36個月可在美國停留找工作的期間。此舉讓各類的STEM學程更是廣受國際學生的歡迎。

KOMMIT團隊想從STEM給我們的啟發來淺談關於「教育複製」的議題。

教育普及化的目標是可以讓不同的社會階級、不同的性別、不同的世代都接觸到同樣豐富的知識領域。這是教育所應立意的善意。

在臺灣,我們都期盼透過複製更理想的教育體制或更前衛的教育課程,達到改善本土教育的不振之處──諸如:過度強調記憶力、缺乏不同立場的討論、缺乏個體性等等。但往往因為從完全不同的文化與社會背景複製過來,反而導致教育政策的複製更顯得貧乏空洞,甚至適應不良。

現在STEM效應已經在全球發酵,臺灣也開始出現許多針對低年級學生開發的理工課程或競賽,鼓勵學生未來朝這四大領域的專業發展。再加以家長之間經常互通有無,使得教育資訊產生了自然的擴散性,很快就建立起了STEM學程在學生心中不可撼動的地位。這樣的教育複製就是捕捉趨勢。不可否認,這都就是為了讓學生可以提早為之後海外留學或海外覓職做準備。我們直觀地理解到這類強勢學科的優勢可以為學生帶來許多好處;但是同一時間,KOMMIT顧問團隊也希望提醒學生不要忘記思考事情的另外一面。

當學校教育與課外活動都持續積極推廣STEM的優勢時,第一時間理所當然會讓人聯想起了與其相對的人文社會學科的萎縮。這樣的萎縮並不只單是整體學生人數的縮減,也包含了教師的縮編與學校資源投入的不均。當教育開始產生了嚴重的傾斜,產生了對於各別學科的獨善與偏廢,很可能讓學生未來不再有足夠的機會修習到不同領域的人文社會學科課程。而這個事實顯然會深刻影響到未來世代的思維模式。

在許多教育的領域中,我們看到了目前的高等教育特定的框架與侷限──它不再單純為了學子的需求而建構,不再為了多元性而建構,反而是更主動地為特定產業服務。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所選擇的優先排序自然也難以單純。或許理想情況是,教育課程與在校生錄取名額能預測產業未來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需要多少人才,再依據各種評估去設計,讓每個高教畢業生都可以找到充分匹配的職務。只是,對於一個極度動態的全球社會而言,要如何達到趨近完美的預測,可絕對是道難題。

KOMMIT顧問之所以期盼學生在選擇科系的時候更為謹慎、擁有更大的自主權,是因為當學生選擇學科的時候,這個選擇確實具備了影響教育趨勢的能力。你們的選擇可以決定未來的教育!所以為了將來的學弟妹、將來的世代,要更為珍惜使用這個權利的機會。

資料來源:

©2019 KOMMIT EDUCATION